ARTICLE
文章資訊
和平生活專欄
做一場情意雋永的生日派對,老派祝壽儀式,經典生日文化說給你聽(上)-西方人東方人誰先開始慶生?
 
  過生日,對現代人來說已像吃飯喝水一樣,成了一種習慣。讓壽星開心、驚喜,是生日必達的使命,生日蛋糕也出現五花八門的造型!

  但是你知道「生日」、「生日蛋糕」、「壽星」這些與生日有關的詞,都是有歷史起源的嗎?西方和東方的慶生文化也大相逕庭,在我們捧著生日蛋糕慶祝時,常忘了其實不過百年前的華人,生日不是吃蛋糕,吃的是麵條、象徵祝福的是蛋和壽桃;講求的不是驚喜,是更溫暖真摯的祝賀情意。

  近來流行老派約會,大家開始追憶起父母那個年代的經典。許多流行文化曾被淘汰,例如黑膠、錄音帶,過了一段時日,卻又捲土重來,因為我們發現這些事物都保存了雋永的記憶、情感、歷史,包含熟悉的「慶祝生日」。

  到底經典的東方慶生儀式該怎麼過?生日文化在東西方又是怎麼變遷和流行起來的?和小編一起看下去!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↓↓ 速找主題點這裡 ↓↓

【目錄】
(上篇)

誰先開始慶生?
最早的生日記載
西方人的生日起源-守護靈文化
生日蛋糕和慶生的起源-月亮女神
生日文化曾經死去?
吹蠟燭許願的由來
東方人(華人)的生日起源
所以到底誰先開始慶生?
慶生是這樣變成流行!-佛教讓華人開始慶生?
華人過生日分了兩大派-反對慶生和歡樂慶生
皇帝喜歡就沒問題-愛慶生的玄宗

(下篇){點我直接看下篇}
慶生大小習俗
做生日/做壽-場地要這樣佈置
做生日/做壽-食物這樣準備
做壽儀式
現代台灣人過生日
想辦場簡單的老派生日要怎麼做?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-

  誰先開始慶生?

  說起慶祝生日的由來,由於現今較流傳的是西式慶生文化,普遍會認為最早開始慶祝生日的是古希臘人。但真要深究起來,很難說!

   最早的生日記載



 
  最早關於生日的紀錄出現在中東,公元前十五世紀的摩西時代,《創世紀》提到:到了第三天,是法老的生日,他為眾臣僕設擺宴席……”,代表當時在埃及已有為皇室慶生的概念。但普遍被人熟知的西方慶生起源,則來自古希臘。

  西方人的生日起源-守護靈文化


  美國人類學家林頓的《生日傳說》中指出,古希臘時期,有著精靈、魔法、巫術相關的文化。當時人們相信,每個人在誕生時,都擁有一位守護精靈(guardian spirit),一生會受到守護靈的保護、照顧。這個人和精靈與某個更偉大的希臘神有著連結,精靈看顧的人會與那位神同天生日出生。

  這種信仰也延續給羅馬人,後來宗教中的守護天使、主保聖人、童話故事中的仙女教母都可看出守護靈信仰,這份信仰讓人對生日有了重視。

   生日蛋糕和慶生的起源-月亮女神

  那麼吃蛋糕、吹蠟燭慶生又是怎麼來的呢?

古代祭拜阿提米絲的月神廟遺跡
圖片來源:wiki   作者Askii

  當時人們會為神慶生,最受歡迎的是希臘月神阿提米絲(Artemis)的祭典。為了慶祝月亮女神生日,他們會以麵粉和蜂蜜製作一種圓形的蜜餅,上面再插上蠟燭,象徵光線柔美的月亮,並將這塊蜜餅擺到慶祝的聖壇上,向月亮女神許願,獻上祝福,他們相信願望會隨著蠟燭的煙傳達到神身邊。

參考古希臘蜜餅製作出的希臘式圓形蜂蜜蛋糕
圖片來源: whatkatysaid  原文

  這個慶祝儀式受到歡迎,也在皇室貴族、英雄和孩子之間流行起來,成了慶生的傳統。

  生日文化曾經死去?

  然而傳統到了古羅馬後期便消逝了,西元四世紀起的中世紀,隨著君士坦丁統治,基督教興起,古希臘羅馬的天神、魔法、精靈都被視為需要禁止的異端。基督教也反對生日慶祝儀式,他們認為慶生,象徵著肉身原罪的永久化,唯一能慶祝的僅有耶穌聖誕、聖母誕辰、施洗者約翰的生日,是基督教鞏固力量的方式之一。

  也因為複雜的曆法體系,當時不少人並不知道自己確切的出生日期,慶生文化就這麼默默淡去,直到千年後的十四世紀,因為星象學興起,生日才又逐漸回到歐洲,特別是貴族們的眼中。

  在工業革命後,麵粉、糖、製作器具的普及,讓一般家庭也開始製作起美味蛋糕,個人慶生成了大眾文化,最後生日隨移民傳入美國,開始有了繽紛的美式蛋糕和彩色蠟燭!
 

  吹蠟燭許願的由來

  東西方人在生日節慶上,都會擺滿蠟燭,但意義卻不同。西方人有著吹蠟燭的習俗,是怎麼來的呢?

  古希臘人相信生日這一天,人與精靈的世界最為接近,生日點燃的蠟燭也有特別的力量,能實現願望。所以生日時在心裡許下一個願,吹熄全部蠟燭,成為一種許願儀式和生日活動。


  慶生活動在15世紀的德國復興後,當時德國人認為兒童生日當天容易被惡靈盯上,所以人們會聚在一起慶生,在蛋糕上插上蠟燭,燃起具有保護力量的火環來守護孩子。此時已有家庭會插上符合歲數的蠟燭,週遭也會點起代表祝福、幸運的蠟燭,蠟燭會燃燒一天,直到晚餐後才吹熄切蛋糕,大家一同分享快樂。

西方流行的圓環式插蠟燭

  也有人相信,生日吹蠟燭,是吹走往年所有的壞運氣,所以要點上和歲數一樣的蠟燭吹熄。

   東方人(華人)的生日起源


西方使節向忽必烈進貢圖

 
  上文提到,西方人替個人慶生的文化,曾在中世紀消失很長一段時間。馬可波羅的遊記曾裡以吃驚的語氣記載,十三世紀末東遊時,見證了元世祖忽必烈每年9月在大都舉行的盛大生日慶典!文武百官穿上清一色服裝,各大宗教包含佛教、基督教、猶太教、伊斯蘭教等教士,都要一同焚香、歌唱、祈禱祝壽,這篇紀錄也是歐洲中世紀第一個關於生日的文字記載。

  看來華人慶生並不亞於西方人,那麼最早是從何時開始的呢?

  關於生日的紀錄,最早可追溯到周朝。相傳《詩經》中的《小雅小弁》是周幽王太子宜臼,或周朝大臣的兒子尹伯奇所寫,詩中講述受父母拋棄的哀怨,有「天之生我,我辰(生日)安在」一句,是文學作品中首次提到生日。

  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寫的《離騷》,開頭提及自己名字和生日的由來,用了「初度」一詞,來指稱生日,可見此時人們已有重視生日的觀念。與慶生有關的最早傳說,則是孫臏送壽桃給母親慶祝的故事。

 

   所以到底誰先開始慶生?


  孫臏是戰國時代的軍事家,春秋戰國時代大約是西元前770-221年,前文提及的古希臘時代約是從西元前1200年到西元前168年,兩個時期湊巧地重疊到。由於沒有準確的慶生習俗流傳時間,真要深究起來(撇除中東的古埃及),
也許真的很有可能......

    
人與西方人,就是在差不多的時期,都開始流行起個人的慶生祝壽儀式呢!

  慶生是這樣變成流行!-佛教讓華人開始慶生?

  秦漢時期,漢書‧盧綰傳記載了這麼一段,劉邦和同鄉好友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,兩人的父親也是好友,於是在兒子生日當天,兩家人就會備酒菜一同慶祝。所以在秦漢時期,可以肯定是有慶祝生辰的文化了。

  只是這個時期能登記生日的,只屬於貴族階級的權利,甚至過生日並不包含女性。百姓登記主要是為了稅收,每年八月才集中一次報戶口,只登記年分,因此一般平民還不見得清楚自己的生日。

  過生日真正開始流行起來,也較有記載的,要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(西元220-589年)。



  首先是佛教的傳入,佛教重視佛祖的生日,會舉辦盛大的佛誕,各個菩薩也都有自己的誕辰,潛移默化下,人們也開始注重起自己的生日。

   華人過生日分了兩大派-反對慶生和歡樂慶生

  但此時對生日的觀念分成兩大派,一派遵循孔子的理念,「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」也就是說,父母生日該慶幸他們長壽,也該憂慮他們的衰老,不能繼續盡孝道。

  這派人包含篤信佛教的南朝梁元帝、隋文帝、唐太宗。他們認為生日就是母難日,生日應該要感謝父母生下自己的艱辛,要行齋戒茹素,並表達感傷。

  但在中國南方,卻是正好相反的流行,人們對哀悼的習俗置之不理,也受到前述派別人士的不齒。南方人喜歡在生日時大肆慶祝表達歡樂,有錢人家還會請來戲班子唱戲。南北朝顏之推寫的《顏氏家訓》中記載:「江南風俗,兒生一期,為制新衣……自茲以後,二親若在,每至此日,嘗有酒食之事耳。無教之徒,雖已孤露,其日皆為供頓,酣暢聲樂,不知有所感傷。」

  大意是說,江南地區流行生下新生兒時替其慶祝,每逢過生日,都會大擺宴席吃一頓,即使父母已故也照吃不誤,沒有感傷。

  這派歡度生日的情景,在唐玄宗後開始成為正式的全國流行。

晚唐到五代十國的韓熙載所畫的夜宴圖,可看到一般人家宴客場景

   皇帝喜歡就沒問題-愛慶生的玄宗

  唐玄宗對生日的態度與唐太宗大不同,唐玄宗把生日設為「千秋節」,後又改名叫「天長節」,每逢生日全國休假三天,唐玄宗和楊貴妃會在興慶宮內舉辦盛宴和歌舞演奏,與百官同樂。百官使節向唐玄宗致贈銅鏡和供品,唐玄宗再還賜給四品以上官員,天下會舉行特赦,民間也會辦酒宴為皇帝祝賀。
 
  於是後續的皇帝也開始會把自己生日取名為節日,例如慶成節、應天節,到了明朝,皇帝生日一律改為萬壽節或聖壽節。

 

圖為清朝皇帝生日,文武百官隨皇帝出巡的浩大場面



上圖下方的臣子們正分送壽桃

  唐代《封氏聞見記》中也出現記載:「近代風俗,人子在膝下,每生日有酒食之會」,代表唐朝人生日一定會喝酒吃飯慶祝,過生日已成了一種習俗。除了部分人依舊視生日為母難日而不慶賀,大部分地區,慶生祝壽習俗注入了華人的血脈,延續至今,還發展出各式生日禮儀文化。

  接著,就來講講過生日的大小習俗吧!